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之可测,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之可测

tamoadmin 成语俗语 2024-05-31 0
  1. 国学《鬼谷子》原文经典语录
  2. 介绍下诸子百家中的纵横家 包括创始人 重要代表 核心思想以及重要事迹 详细点呦 谢谢
  3. 《六韬》文韬·大礼原文及译文
  4. 《鬼谷子》的经典语录
  5. 形容鬼谷子的四字成语
  6. 《鬼谷子》:符篇-三个感悟

2022.05.08周日阴D128

“志道乐学·国学经典”D627

鬼谷子》符言第十二

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之可测,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之可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引言

本篇实际上是为君主治国平天下指出的修养之术。“符”,即符合。本指先秦时朝廷用来传达命令、调遣兵将的信物,具有很高的权威性。“言”,即言辞。 所谓“符言”,就是对身居高位的人提出的治理国家的行为准则,是君王常用的治国之道。符言追求的是言行合一、名实相符。 它不仅是舌辩之士练就一身本事、言动天下的基础理论课,也是一个老练政治家畅通言路、治国理政的经验总结。

本篇分别从位、明、听、赏、问、因、周、参、名九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鬼谷子提出,君主应“安徐正静”,以保持君位;应虚怀若谷,明察秋毫;应广开言路,君臣共商;应赏罚分明,赏罚有据;应广问博闻,集思广益;应依法制臣,以利驭臣;应小心谨慎,周密行事;应见微知著,“洞天下奸”;应循名责实,名实相符。

《鬼谷子》寥寥数语皆乃真知灼见,不仅思维缜密,更包容万象,蕴含万千智慧。短短数百字,胜于万语千言,能抵百万之师。

原文

? 安徐正静 ,其被节无不肉[1]。善与而不静,虚心平意以待倾损[2]。右主位。

注释

[1]被节无不肉:骨节之上无不有肉。

[2]倾损:危机。

译文

如果身居君位的人能够做到安定从容、公正沉静,就会像骨节有肉附着其上一样,发挥顺节制约作用。在位者如果善待百姓,但天下仍然不太平,他便要等待心情平静后来处理危机。以上讲的是如何保持君位。

原文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思虑者,则无不知。辐凑[1]并进,则明不可塞。 右主明。

注释

[1]辐凑(fú còu):指车辐集中于车轴。凑,通“辏”。

译文

对眼睛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明亮;对耳朵来说,最重要的是灵敏;对心灵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智慧。君主如果能用全天下的眼睛去观看,就不会有什么看不见的;如果能用全天下的耳朵去听,就不会有什么听不到的;如果能用天下人的心智去思考,就没有想不通的事情。如果能像车辐集中于车轴那样集中众人的智慧和力量,君主的圣明就没有什么能够遮蔽了。 以上讲的是如何保持明察。

原文

德之术曰:勿坚而拒之。许之则防守,拒之则闭塞[1]。高山仰之可极[2],深渊度之可测。 神明之位德术正静,其莫之极。右主德。

注释

[1]闭塞:阻绝,隔断。这里指妨害视听。

[2]极:通“及”,到达。

译文

听取***纳意见的方法是:广***众论,不拒绝任何意见,允许别人提意见就会增强我方力量,拒绝别人提意见就会闭塞自己的视听。高山再高,抬起头也可以看到它的顶点;深渊再深,也可以测量出它的深度。 君主处在显贵的位置上,公正宁静地对待众人进谏,这样就没有人能够探测出他的高深了。以上讲的是***言纳谏。

原文

用赏贵信,用刑贵正。 赏赐贵信,必验耳目之所闻见,其所不闻见者,莫不暗化[1]矣。诚[2]畅于天下神明,而况奸者干君。右主赏。

注释

[1]暗化:暗自转化。

[2]诚:诚信,信用。

译文

实行奖赏时,最重要的是守信用;实行惩罚时,最重要的是公正合理。赏赐贵在守信,一定要以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作为依据,这样一来,那些没有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人也会暗中受到感化。君主如果能把这种诚信畅达于天下,那么连神明也会来佑护,那些想以奸邪手段冒犯君主的小人,(对付起来)也就不在话下了。以上讲的是赏罚必信。

原文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后,荧惑[1]之处安在。右主问。

注释

[1]荧惑(yíng huò):指被蒙蔽迷惑。

译文

君主的询问范围,包括天时、地利和人和三个方面。东西南北、上方下方、左右前后都了解清楚,就不会受到蒙蔽。以上讲的是君主应多方咨询。

原文

心为九窍[1]之治,君为五官[2]之长。为善者,君与之赏;为非者,君与之罚。君因其所以求,因与之,则不劳。圣人用之,故能赏之。因之循理,固能长久。右主因。

注释

[1]九窍:耳、目、鼻各两窍,口、前阴、***各一窍,共九窍。这里泛指身体器官。

[2]五官:殷商时期指司马、司徒、司空、司士、司寇,西周时期指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这里泛指文武百官。

译文

心是身体各器官的主宰,君主是文武百官的首领。对于那些做了善事的官员,君主就要赏赐他们;对于那些做了坏事的官员,君主就要惩罚他们。君主根据臣民们各自的欲望而给予赏赐,这样就不会劳神。圣人这样使用赏罚,就能使臣民赏罚各得其所。国君如果能遵循这个道理治理国家,就能够长治久安。以上讲遵循规律管理官吏。

原文

人主不可不周[1],人主不周,则群臣生乱。家于其[2]无常也,内外不通,安知所开。开闭不善,不见原也。右主周。

注释

[1]周:周到。这里指全面了解情况。

[2]其:这里代指群臣。

译文

君主做事要全面了解情况,君主一旦考虑不周全,群臣就会发生***。群臣处于无序状态,内外消息就不会畅通,君主又怎么会***取行动?如果君主不善于掌握开合之术,就不能发现问题产生的根源。以上讲的是君主应该周全地了解一切。

原文

一曰长目[1],二曰飞耳[2],三曰树明[3]。 明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是谓洞天下奸,莫不暗变更。 右主恭。

注释

[1]长目:使眼睛看得远。这里指在远处安插耳目。

[2]飞耳:使耳朵听得远。这里指建立特殊通讯渠道。

[3]树明:使心里洞察一切。这里指建立举报制度。

译文

君主起用臣下还要***取三种措施:一是安插耳目,二是建立特殊通讯渠道,三是建立举报制度。能够了解千里之外的情况,能够了解隐秘微小的事情,这就叫作洞察天下。天下的奸邪都会小心翼翼,收起不轨的想法。以上是讲如何洞察一切。

原文

循名而为,实安而完。名实相生[1],反相为情[2]。故曰:名当则生于实,实生于理,理生于名实之德,德生于和,和生于当。右主名。

注释

[1]相生:相互化生,相依相存。

[2]情:这里指事物的本性。

译文

依照名称去考察实际,根据实际来确定名称,使名实相符合。名称是从实际中派生的,客观实际产生出名称。二者相互依存,这是事物的本性。所以说,适当的名称产生于客观实际,而客观实际是从事理中产生的,事理是从名实之德中产生的,名实之德产生于名与实之间的相互符合,两者相互符合那么取名就得当了。以上说名实相符的重要。

国学《鬼谷子》原文经典语录

· 对那些外表亲善而内心疏远的要从内心入手进行游说;

对那些内心亲善而外表疏远的要从表面入手进行游说。

故外亲而内疏者说内,

内亲而外疏者说外。(《鬼谷子》谋篇第十)

· 要根据对方的疑问所在来改变自己游说的内容;

要根据对方的表现来判断游说是否得法;

要根据对方的言辞来归纳出游说的要点;

要根据情势的变化适时说服对方;

要根据对方可能造成的危害来权衡利弊;

要根据对方可能造成的祸患来设法防范。

因其疑以变之,

因其见以然,

因其说以要之,

因其势以成之,

因其恶以权之,

因其患以斥之。 (《鬼谷子》谋篇第十)

· 揣摩之后加以威胁; 摩而恐之;

抬高之后加以策动; 高而动之;

削弱之后加以扶正; 微而证之;

符验之后加以响应; 符而应之;

拥堵之后加以阻塞; 拥而塞之;

搅乱之后加以迷惑。 乱而惑之。

——这就叫做“计谋”。 ——是谓计谋。

(《鬼谷子》谋篇第十)

· 计谋的运用, 计谋之用,

公开不如保密, 公不如私,

保密不如结党, 私不如结;

结成的党内是没有裂痕的。 结而无隙者也。(同上)

· 正规策略不如奇策,奇策实行起来可以无往不胜。

所以向人君进行游说时,必须与他谈论奇策;

向人臣进行游说时,必须与他谈论私情。

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

故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

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 (同上)

·虽然是自己人,却说有利于外人的话,就要被疏远。

如果是外人,却知道内情太多,就要有危险。

不要拿别人不想要的东西,来强迫人家接受,

不要拿别人不了解的事去说教别人。

其身内、其言外者疏;

其身外、其言深者危。

无以人之所不欲,而强之于人;

无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 (同上)

· 如果对方有某种嗜好,就要仿效以迎合他的兴趣;

如果对方厌恶什么,就要加以避讳以免引起反感。

所以要进行隐密谋划而公开的进行获取。

人之有好也,学而顺之;

人之有恶也,避而讳之,

故***而阳取之也。 (同上)

· 想要除掉的人,就放纵他,任其胡为,待其留下把柄时就乘机一举除掉他。

故去之者从之,从之者乘之。 (同上)

· 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既不喜形于色也不怒目相待的人,是感情深沉的人,可以托之以机密大事。

貌者不美,又不恶,故至情托焉。 (同上)

· 对于了解透彻的人,可以重用;对那些还没了解透彻的人,有智慧的人是不会重用他们的。

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谋者所不用也(同上)

· 所以说,从事重要的事情,最重要的是掌握人,绝对不要被人家控制。

控制人的人是掌握大权的统治者;被人家控制的人,是唯命是从的被统治者。

故曰:“事贵制人,而不贵见制于人。”

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也。(同上)

· 所以圣人运用谋略的原则是隐而不露,

而愚人运用谋略的原则是大肆张扬。

有智慧的人成事容易,没有智慧的人成事困难。

故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

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难。(同上)

· 一旦国家灭亡了就很难复兴;一旦国家骚乱了,就很难安定,所以无为才是最大的智慧。智慧是用在众人所不知道的地方,用在众人所看不见的地方。

亡不可以为存,而危不可以为安,然而无为而贵智矣;

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同上)

· 在施展智谋和才干之后:

如果证明是可行的,就要选择相应的时机来实行,这是为自己;如果发现是不可行的,也要选择相应的时机来实行,这是为别人。

既用见可,择事而为之,所以自为也;

见不可,择事而为之,所以为人也。(同上)

· 古代的先王所推行的大道是属于“阴”的,古语说:“天地的造化在于高与深,圣人的治道在于隐与匿,并不是仅讲求仁慈、义理、忠诚、信守,不过是在维护不偏不倚的正道而已。”

先王之道阴,言有之曰:

“天地之化,在高与深;

圣人之道,在隐与匿。

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同上)

· 凡是感情相同而又互相亲密的人,大家都可成功;

凡是欲望相同而关系疏远的,事后只能有部分人得利;

凡是恶习相同而关系又密切的,必然一同受害;

凡是恶习相同而关系疏远的,一定是部分人先受到损害。

同情而俱相亲者,其俱成者也。

同欲而相疏者, 其偏成者也;

同恶而相亲者, 其俱害者也;

同恶而相疏者, 其偏害者也。(同上)

· 如果能互相带来利益,就要密切关系,

如果相互牵连地造成损害,就要疏远关系。

这都是有定数的事情,也是所以要考察异同的原因,

凡是这类事情都是一样的道理。

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其数行也;

此所以察同异之分,其类一也。(同上)

· 事情的突变都由于事物自身的渐变引起的,而事物又生于谋略,谋略生于***,***生于议论,议论生于游说,游说生于进取,进取生于退却,退却生于落后的制度和失策的控制,事物由此得以控制。

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

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同上)

· 那些仁人君子必然轻视财货,所以不能用金钱来诱惑他们,反而可以让他们捐出资财;

勇敢的壮士自然会轻视危难,所以不能用祸患来恐吓他们,反而可以让他们镇守危地;

一个有智慧的人,通达礼教,明于事理,不可***装诚信去欺骗他们,反而可以给他们讲清事理,让他们建功立业。

这就是所谓仁人、勇士、智者的“三才”。

夫仁人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

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

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诚,

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 (同上)

· 愚蠢的人容易被蒙蔽,

不肖之徒容易被恐吓,

贪婪的人容易被引诱,

所有这些都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判断。

所以强大是由微弱积累而成;

直壮是由弯曲积累而成;

有余是由于不足积累而成。

这就是因为“道数”得到了实行。

故愚者易蔽也,

不肖者易惧也,

贪者易诱也,

是因事而裁之。

故为强者,积于弱也;

为直者,积于曲;

有余者,积于不足也;此其道术行也。(同上)

· 圣人所以能完成大业,主要有五个途径:

有用阳道来感化的;

有用***来惩治的;

有用信义来教化的;

有用爱心来庇护的;

有用廉洁来净化的。

行阳道则努力守常如一,

行***则努力掌握事物对立的两面。

要在平时和关键时刻巧妙地运用这四方面,小心谨慎行事。

圣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

有以阳德之者,

有以阴贼之者,

有以信诚之者,

有以蔽匿之者,

有以平素之者。

阳励于一言,

阴励于二言,

平素枢机以用四者,微而施之。(《鬼谷子》决篇第十一)

· 君子安祥、从容、正派、沉静,既会顺又能节制,愿意给予并与世无争,这样就可以心平气和地面对天下纷争。此倡导善守其位。

安、徐、正、静,其柔节先定。善予而不争,虚心平意,以待倾。右主位。 (《鬼谷子》符言第十二)

-------

·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

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

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

以天下之心虑者,则无不知。

辐辏(cou )并进,则明不可塞。

右主明。(《鬼谷子》符言第十二)

眼睛最重要的是明亮;

耳朵最重要的是聪灵;

心灵最重要的是智慧。

君子如用全天下的眼睛去观看,就不会有什么看不见的;如用全天下的耳朵去听,就不会有什么听不到的;如用全天下的心去思考,就不会有什么不知道的。如果全天下的人都能像车辐条集辏于毂上一样,齐心协力,就可明察一切,无可阻塞。此倡导明察。

· 听之术曰:“勿望而许之,勿望而拒之。”

许之则防守,拒之则闭塞。

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之可测。

神明之位术,正静其莫之极欤!右主听。(同上)

听取情况方法是:不要远远看见了就答应,

不要远远看见了就拒绝。

如果能听信人言,就使自己多了一层保护,

如果拒绝别人进言就使自己受到了封闭。

高山仰望可看到顶,深渊计量可测到底,

而神明的心境既正派又深沉,是无法测到底的。此倡导虚心纳谏。

· 用赏贵信,用刑贵必。刑赏信必,验于耳目之所见闻。

其所不见闻者,莫不暗化矣。诚畅于天下神明,

而况奸者干君?右主赏。 (《鬼谷子》符言第十二)

给以奖赏重于守信用,利用刑罚贵在坚决。处罚与赏赐得正确,可应验于臣民所见所闻之事。这对于没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人也有潜移默化作用。君子诚信如能畅行天下,天下尽享神明保护,更惧何奸邪之人前来干犯君主?此讲赏罚要略。

·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

四方、上下、左右、前后,荧惑之处安在?

右主问。 (同上)

天、地、人合一,且相顺,四方、上下、左右、前后天下迷惑不清的地方在哪里?确实没有!此讲谦虚资讯。

· 心为九窍之治,君为五官之长。为善者君与之赏,为非者君与之罚。君因其所以来,因而与之,则不劳。圣人用之,故能掌之。因之循理,固能久长。右主因。 (同上)

心是众窍统治者,君是众官首长。做善事臣民受首领赏赐,做恶事臣民受首领惩罚。首领据属下资质任用,权衡业绩实情况进行赏赐,这样才不会劳民伤财。高尚的圣人利用臣民,能完美掌控。因循天理,方长治久安。此倡导因循天理。

· 人主不可不周;人主不周,则群臣生乱。

寂乎其无常也,内外不通,安知所开?

开闭不善,不见原也。右主周。(《鬼谷子》符言第十二)

作为人主必须以广泛了解外界事物而行事,如不通世间人情道理,那么官属就易生乱。世间鸦雀无声是非常不正常的事情,内外没有交往,怎么能知道世界的变化。方针、策略张弛得不适当,就无法体现事物原貌。此倡导周全事理。

· 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明。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是谓“洞”。天下奸,莫不暗变更。右主参。 (同上)

修明之下,第一“长目”,第二“飞耳”,第三“树明”均很重要。在一千里之外,这能轻易地观察到隐微中的变化,并且对外界一切了如指掌,如同洞天。为此,天下奸邪在忌惮之中,没有不悄悄地进行变化的。此倡导洞察奸邪。

· 循名而为,按实而定,

名实相生,反相为情。

名实当则治,不当则乱。

实生于德、

德生于理,

理生于智,

智生于当。右主名。 (《鬼谷子》符言第十二)

依照真实名分去考察实际,根据实际来确定真实名分。

名分与实际互为产生的条件,反过来又互相表现。

名分与实际相符就能得以治理,不相符则易产生混乱。

实际产生于德行,

德行产生于理性,

理性产生于智慧,

智慧产生于妥当。此倡导名实相符。

· 说者, 说之也;说之者,资之也。

饰言者,***之也;***之者,益损也。

应对者,利辞也;利辞者,轻论也。

成义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验也。

难言者,却论也;却论者,钓几也。(《鬼谷子》转丸第十三)

游说作用就是力求以理服人;目的是全靠自己言辞资助他人。

言辞借修饰方达游说者目的,说者要借饰词讲清事情利弊损益。

应答必用犀利谨慎的外交辞令,严谨凌厉的辞令必对答如流。

立意辞令庄重坦率朗朗上口,言之凿凿的辞令必是策出有因。

强势提出难为对方的反面言论,意图套取对方机密揭示漏洞。

· 佞言者,谄而于忠;谀言者,博而于智;

平言者,决而于勇;戚言者,权而于言;

静言者,反而于胜。先意承欲者,谄也;

繁称文辞者,博也;策选进谋者,权也。

纵舍不疑者,决也;先分不足而窒非者,反也。(《鬼谷子》转丸第十三)

以花言巧语谄媚的奸佞之人,往往能以忠良勤勉掩饰。

以阿谀奉承之人为生计之人,必以机智果决博得重彩。

以平淡词汇讲出高深道理者,能以大智大勇抉择生机。

以忧伤的话语劝解他人的人,能以善念权衡言行信果。

以平心静气冷静思考的说者,反而能曲胜于从长计议。

以对方欲望先可实现承诺人,就是货真价实的谄媚者。

以巧言美语反反复复奉承者,吹天花烂坠亦无济于事。

以他人喜好而进献计谋的人,必玩弄权术至人于死地。

选何放纵选何舍弃毫不怀疑,决心从不动摇取于志向。

从天地人三才看先天之不足,无情责难缺陷弥补过失,

必应大彻大悟深刻反思。

· 故曰“辞言五,曰病、曰恐、曰忧、曰怒、曰喜。”

病者,感衰气而不神也;恐者,肠绝而无主也;

忧者,闭塞而不泄也; 怒者,妄动而不治也;

喜者,宣散而无要也。 利则行之 (同上)

针对被游说对象讲,辞令讲有五种,即病、怨、忧、怒、喜。

病,是指底气不足,没有精神;恐,是肠欲断,没有主意;

忧,是指闭塞压抑,无法渲泄;怒,是指狂燥妄动,不能自制;

喜,是指任意发挥,没有重点。游说时利于劝说根治便进行劝说。

· 故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辨,

与辨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

与富者言,依于豪;与贫者言,依于利;

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

与愚者言,依于锐。此其术也,而人常反之。(同上)

因此游说置辩时,

与聪明的人谈话,就要依靠广博的知识;

与知识广博的人谈话,就要依靠善于雄辩;

与善辩的人谈话要依靠简明扼要;

与地位显赫的人谈话,就要依靠宏大的气势;

与富有的人谈话,就要依靠高屋建瓴;

贫穷的人谈话,就要以利益相诱惑;

与卑贱的人谈话,要依靠谦敬;

与勇猛的人谈话,要依靠果敢;

与愚昧的人谈话,要依靠敏锐。

这些是游说方法简约概略,而人们作为常反其道行之。

·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

量权不审,不知强弱轻重之称;

揣情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

何谓量权?曰:“度于大小,谋于众寡。

称货财有无之数,料人民多少、饶乏,有余不足几何?

辨地形之险易孰利、孰害?谋虑孰长、孰短?

君臣之亲疏,孰贤、孰不肖?与宾客之知睿孰少、孰多?

观天时之祸福孰吉、孰凶?诸侯之亲孰用、孰不用?

百姓之心去就变化,孰安、孰危?孰好、孰憎?

反侧孰便、孰知?” (反叛之情在哪潜伏、易发生,哪些民众知内情?)

(《鬼谷子》权篇第九)

· 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必以其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也,其有恶也,不能隐其情,情欲必知其变。感动而不知其变者,乃且错其人勿与语,而更问所亲,知其所安。(《鬼谷子》揣篇第七)

所谓揣情,就是本国外交使节必须在对方诸侯国国君最高兴的时候去拜访,激励他兴致***;或在对方国君最恐惧时去拜访,助长他恐惧心理,使不能隐真情。对那已受感动,仍无异常的人,要停止游说,而向他所亲近的人了解内情,这样就知道他真实底牌了。

· 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

忤合天地而化转之,然后以之求合。(抵触逆向与和合相转化,后求天下大同)

故伊尹五就汤、五就桀,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汤。

吕尚三就文王、三入殷朝,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

此知天命之钳,故归之不疑也。 (天命制约)

非至圣人达奥,不能御世。(《鬼谷子》忤合第六)(圣人之道逆与合)

介绍下诸子百家中的纵横家 包括创始人 重要代表 核心思想以及重要事迹 详细点呦 谢谢

国学《鬼谷子》原文经典语录

 《鬼谷子》,又名《捭阖策》。据传是由鬼谷先生后学者根据先生言论整理而成。该书侧重于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为帮助大家深入了解《鬼谷子》,我为大家分享国学经典《鬼谷子》原文及经典语录如下:

 鬼谷子原文

 必先谋虑计定,而后行之以飞箝之术。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天地而化转之,然后以之求合。故伊尹五就汤、五就桀,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汤。吕尚三就文王、三入殷朝,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箝,故归之不疑也。

 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进行谋划、分析,计算准确了以后再实行“飞箝”之术。古代那些善于通过背离一方、趋向一方而横行天下的人,常常是掌握了四海之内的各种力量,控制了各个诸侯,促成“忤合”转化的趋势,然后达成“合”于圣贤君主的目的。过去伊尹五次臣服商汤,五次臣服夏桀,其行动目的还未被世人所知,就决定一心臣服商汤王。这就是懂得天命的制约,所以才能归顺一主而毫不犹豫。

 与人相处,要学会察言观色;处世行事,要学会看清形势。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心、无往不利。自古以来,大凡有志之士,都一心想博取功名,成就一番事业,从而光宗耀祖,千古留名。然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愿望,很多人虽然满腹才情、才华横溢,却仅仅因为自己没看清世事,或功败垂成、或不受重用、或遭贬谪、或人与交恶,更严重者,甚至招致杀身之祸。

 鬼谷子说:“先谋虑计定,后行飞箝之术。”他的意思就是说,做任何事时,都要先看清形势,然后再***取行动。如果你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看不清形势,而贸然发表言论或不满,自然就会与对方交恶。但,如果你看清了形势,然后***取了明智的策略加以解决的话,自然就会避免与人发生冲突。正像有句话说:“两斗皆仇,两和皆友。”如果双方为小事计较起来也就心存隔阂,不欢而散了。同样,在一些是非原则问题上,如果双方谦让就能达到双赢,皆大欢喜。

 想要做大事,就必须要看清形势,只有在大形势上把握了主动权,才能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才能在别人看不到机会的时候寻找到发展的机会,在别人不能谋取到利益的地方赚取利益。这就是曾国藩的`为官之道。

 无头的苍蝇总是乱飞一气,结果却怎么也飞不出那个囚禁它的玻璃杯;大象闯进蜡像馆,只顾乱撞一通,最后馆里的一切搞得一团糟。看不清形势,就贸然行动,绝非明智之举,我们必须加以警惕。

 世上所有聪明之人,如曾国藩之流,都深通“先谋虑计定,后行飞箝之术”的道理。混迹于社会之中,难免要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如果看不清形势而任意为之,无异于是在断绝自己的后路。俗话说得好:“冲动是魔鬼。”当魔鬼向我们狰狞地伸出爪牙时,我们能保证自己全身而退吗?如若不能,就请向曾国藩取经吧,孔子不是也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吗?

 《鬼谷子》原文经典语录

 1、故捭(1)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内之;阖(2)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

 2、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

 3、知之始己,自知而後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其伺言也,若声与之响;其见形也,若光之与影。

 4、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进退左右,以是司之。

 5、巇(3)者,罅(4)也。罅者,涧也,涧者,成大隙也。巇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巇之理也。

 6、其不可善者:或先征之,而後重累;或先重以累,而後毁之;或以重累为毁,或以毁为重累。

 7、立势而制事,必先察同异之党,别是非之语,见内外之辞,知有无之数,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然後乃权量之。

 8、故计国事者,则当审量权;说人主,则当审揣情,避所短,从所长。

 9、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言者有讳忌也。众口烁金,言有曲故也。

 10、摩而恐之,高而动之,微而证之,符而应之,拥而塞之,乱而惑之,是谓计谋。

 11、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

 12、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

 13、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

 14、圣人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後,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15、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

 16、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

 17、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其张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

 18、虽非其事,见微知类。

 19、「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揵可开。」?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揵万物。

 20、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

 21、欲说者,务隐度;计事者,务循顺。

 22、物有自然,事有合离。

 23、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

 24、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

 25、经起秋毫之末,挥之於太山之本。

 26、用於人,则空往而实来,缀而不失,以究其辞。

 27、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国之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

 28、审其意,知其所好恶,乃就说其所重,以飞钳之辞钩其所好,以钳求之。

 29、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财思不达也。

 30、为之枢机以迎之、随之,以钳和之,以意宜之;此飞钳之缀也。

 31、引钩钳之辞,飞而钳之。钩钳之语,其说辞也,乍同乍异。

 32、其用,或称财货、琦玮珠玉、璧白、***色以事之,或量能立势以钩之,或伺候见涧而钳之,其事用抵巇。?

 33、圣人常为无不为,所听无不听。成於事而合於计谋,与之为主。合於彼而离於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反於此,忤於彼;忤於此,反於彼。其术也。

 34、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天地而化转之,然後以之求合。

 35、古之善摩者,如操钓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

 36、故谋莫难於周密,说莫难於悉听,事莫难於必成。

 37、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量权不审,不少强弱轻重之称;揣情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

 38、常有事於人,人莫能先。先事而至,此最难为。

 39、故物归类,抱薪趋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湿者先濡。

 40、圣人谋之於阴,故曰「神」;成之於阳,故曰「明」。

 41、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是因事而裁之。

 42、为强者,积於弱也;为直者,积於曲;有馀者,积於不足也。

 43、人之有好也,学而顺之;人之有恶也,避而讳之,故阴而阳取之也。

 44、故去之者从之,从之者乘之。

 45、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与深;圣人之道,在隐与匿。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

 46、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难。以此观之,亡不可以为存,而危不可以为安,然而无为而贵智矣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

 47、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之可测。

 48、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长;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巧,故不困也。

 49、故言多类,事多变。故终日言,不失其类,故事不乱。终日变,而不失其主,故智贵不妄。

 50、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有以阳德之者,有以阴贼之者,有以信诚之者,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之者。

;

《六韬》文韬·大礼原文及译文

纵横既合纵连横。

战国时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主要人物是:鬼谷子.《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韩非子》说:“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第划谋多从主观的政治要求出发。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最后苏秦失败了,张仪胜利了。 纵横家出现于战国至秦汉之际,多为策辩之士,可称为中国五千年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他们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当时割据分争,王权不能稳固统一,需要在国力富足的基础上利用联合、排斥、危逼、利诱或辅之以兵之法不战而胜,或以较少的损失获得最大的收益。他们的智谋、思想、手段、策略基本上是当时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最好办法,是世界史上独一无二的历史阶段,其在历史条件下所创造的智慧是后世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超越的。纵横家人物多出身贫贱,在最艰苦的投机倒把下是一种人类智慧的超常解放、创造和发挥,他们以布衣之身庭说诸侯,可以以三寸之舌退百万雄师,也可以以纵横之术解不测之危。苏秦佩六国相印,连六国逼秦废弃帝位;张仪雄才大略,以片言得楚六百里;唐雎机智勇敢,直斥秦王存孟尝封地;相如虽非武将,但浩然正气直逼秦王,不仅完璧归赵,而且未曾使赵受辱。纵横之士智能双全,有不乏仁义之辈,其人其事若鉴于当代,亦必可使受益者非唯浅耳。 其祖乃鬼谷子,春秋时人,籍贯不详,以隐于鬼谷而得名。曾授苏、张、孙、庞四大***,皆战国时风云人物。其后习鬼谷纵横术者甚多,著名者十余人,如苏秦、张仪、甘茂、司马错、乐毅、范雎、蔡泽、邹忌、毛遂、丽食其、蒯通等,事皆详于《战国策》。 今仅存《鬼谷子》十二篇、《战国策》三十三篇(非其门徒著,主要是纵横谋士之言行,也可以为纵横家实战演习)、《苏子》三十一篇、《张子》十篇。鬼谷子后附《本经阴符》七篇乃修身养性之法,本经意为基本纲领,阴符为隐秘的符言,非常神秘。唯读者可有悟但不能道出精髓,所谓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是也。《鬼谷子》一书理论非常详细俱体,也非常微妙,不是轻易可以说出来的,更重要的是这本书重在用,若学而不用,长久必有害。必边学边用边体味方可。《战国策》一书是游说辞总集,几乎所有纵横家谋士的言行都在此书。有三大特点:一智谋细,二虚实间,三文辞妙。

鬼谷子

王诩 [中国]

[出自《鬼谷子》]

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常入云梦山***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

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见《战国策》”。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之说〔见《孙庞演义》〕。

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此,历来学者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而讥诋者极多。其实外交战术之得益与否,关系国家之安危兴衰;而生意谈判与竞争之策略是否得当,则关系到经济上之成败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谈技巧也关系到一人之处世为人之得体与否。当年苏秦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配六国相印,统领六国共同抗秦,显赫一时。而张仪又凭其谋略与游说技巧,将六国合纵土蹦瓦解,为秦国立下不朽功劳。所谓“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此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孙子兵法》侧重于总体战略,而《鬼谷子》则专于具体技巧,两者可说是相辅相成。

《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已失传。《鬼谷子》的版本,常见者有道藏本及嘉庆十年江都秦氏刊本。此电子文本为道藏本,取自萧登福先生之《鬼谷子研究》〔文译出版社,一九八四年〕。

国标码表中无对应的少数汉字,均以“□”符号代之。

奥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

审定有无,与其虚实,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合有守,先从其志。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

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

故捭者,或捭而出之,而捭而内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复反忤,必由此矣。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吉凶大命□焉。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矣捭阖,制之以出入。

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

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

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

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

为小无内,为大无外;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

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隐而入;阳远终阴,阴极反阳。

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

注释

捭:〔音bai3〕分。

阖:〔音he2〕关。

稽:〔音ji1〕考。

朕:〔音zhen4〕迹象。

牧:处理。

内:接纳;忤:逆。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此。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复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

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

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其犹张□纲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纲也。常持其纲驱之。

己反往,彼复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袭之、反之、复之,万事不失其辞。圣人所愚智,事皆不疑。

故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远听之。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皆以先定为之法则。以反求复,观其所托,故用此者。

己欲平静以听其辞,观其事、论万物、别雄雌。虽非其事,见微知类。若探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符应不失,如□蛇之所指,若弈之引矢;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其见形也,若光之与影;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铁;若舌之取燔骨。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如阴与阳,如圆与方。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进退左右,以是司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是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

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

事皆有内楗,素结本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货结以***色。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蚨母之从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内者,进说辞也。楗者,楗所谋也。欲说者务稳度,计事者务循顺。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方来应时,以和其谋。详思来楗,往应时当也。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乃揣切时宜,从便所为,以求其变。以变求内者,若管取楗。言往者,先顺辞也;说来者,以变言也。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而牧人民。

见其谋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

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也。

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楗可开。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楗万物。

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论去就。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外内者,必明道数。揣策来事,见疑决之。策无失计,立功建德,治名入产业,曰楗而内合。上暗不治,下乱不□,楗而反之。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

注释

内:入。

楗:门拴。

内楗:在本文指以言辞与谋略游说国君。

物有自然,事有合离。有近而不可见,有远而可知。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

戏者,罅也。罅者,涧也。涧者,成大隙也。戏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戏之理也。

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身;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其施外兆萌牙□之谋,皆由抵戏。抵戏之隙为道术用。

天下纷错,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鼠匿,贪利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离散,乖乱反目,是谓萌牙戏罅。圣人见萌牙戏罅,则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诸侯相抵,不可胜数,当此之时,能抵为右。

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戏隙,不可不察也。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圣人也。圣人者,天地之使也。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可以上合,可以检下。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

注释

抵:抵塞。

戏:隙。

抵戏:意为堵塞有缺漏的地方。

凡度权量能,所以征远来近。立势而制事,必先察同异,别是非之语,见内外之辞,知有无之数,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然后乃权量之,其有隐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

引钩箝之辞,飞而箝之。钩箝之语,其说辞也,乍同乍异。其不可善者,或先征之,而后重累;或先重累,而后毁之;或以重累为毁;或以毁为重累。其用或称财货、琦玮、珠玉、壁帛、***色以事之。或量能立势以钩之,或伺候见涧而箝之,其事用抵戏。

将欲用之于天下,必度权量能,见天时之盛衰,制地形之广狭、阻险之难易,人民货财之多少,诸侯之交孰亲孰疏,孰爱孰憎,心意之虑怀。审其意,知其所好恶,乃就说其所重,以飞箝之辞,钩其所好,乃以箝求之。

用之于人,则量智能、权财力、料气势,为之枢机,以迎之、随之,以箝和之,以意宣之,此飞箝之缀也。用之于人,则空往而实来,缀而不失,以究其辞,可箝可横,可引而东,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虽覆能复,不失其度。

注释

飞:制造声誉。

箝:箝制。

飞箝:意为先以为对方制造声誉来嬴取欢心,再以各种技巧来箝制他。

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因知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

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圣人无常与,无不与;无所听,无不听;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反于是,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其术也,用之于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用之于国,必量国而与之;用之于家,必量家而与之;用之于身,必量身材气势而与之;大小进退,其用一也。必先谋虑计定,而后行之以飞箝之术。

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之地而化转之,然后求合。故伊尹五就汤,五就桀,而不能所明,然后合于汤。吕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箝,故归之不疑也。

非至圣达奥,不能御世;非劳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见情,不能成名;材质不惠,不能用兵;忠实无实,不能知人;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知,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纵,乃可以横。

注释

忤,相背;合,相向。合于此,必忤于彼。良臣须择主而事。

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量权不审,不知强弱轻重之称;揣情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

何谓量权?曰:度于大小,谋于众寡;称货财有无之数,料人民多少、饶乏,有余不足几何?辨地形之险易,孰利孰害?谋虑孰长孰短?揆君臣之亲疏,孰贤孰不肖?与宾客之智慧,孰多孰少?观天时之祸福,孰吉孰凶?诸侯之交,孰用孰不用?百姓之心,孰安孰危?孰好孰憎?反侧孰辨?能知此者,是谓量权。

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必以其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也;其有恶者,不能隐其情。情欲必出其变。感动而不知其变者,乃且错其人勿与语,而更问其所亲,知其所安。夫情变于内者,形见于外,故常必以其者而知其隐者,此所以谓测深探情。

故计国事者,则当审权量;说人主,则当审揣情;谋虑情欲,必出于此。乃可贵,乃可贱;乃可重,乃可轻;乃可利,乃可害;乃可成,乃可败;其数一也。

故虽有先王之道;圣智之谋,非揣情隐匿,无可索之。此谋之大本也,而说之法也。常有事于人,人莫能先,先事而生,此最难为。故曰:揣情最难守司。言必时其谋虑。故观□飞蠕动,无不有利害,可以生事美。生事者,几之势也。此揣情饰言,成文章而后论之也。

注释

揣:估量。

摩者,揣之术也。内符者,揣之主也。用之有道,其道必隐。微摩之以其索欲,测而探之,内符必应;其索应也,必有为之。故微而去之,是谓塞□匿端,隐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无患。

摩之在此,符之在彼,从而用之,事无不可。古之善摩者,如操钩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胜,而人不畏也。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所谓主事日成者,积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积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主兵日胜者,常战于不争不费,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

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平者,静也。正者,宜也。喜者,悦也。怒者,动也。名者,发也。行者,成也。廉者,洁也。信者,期也。利者,求也。卑者,谄也。故圣人所以独用者,众人皆有之;然无成功者,其用之非也。

故谋莫难于周密,说莫难于悉听,事莫难于必成;此三者唯圣人然后能任之。故谋必欲周密;必择其所与通者说也,故曰:或结而无隙也。夫事成必合于数,故曰:道、数与时相偶者也。说者听,必合于情;故曰:情合者听。故物归类;抱薪趋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湿者先濡;此物类相应,于事誓犹是也。此言内符之应外摩也如是,故曰:摩之以其类,焉有不相应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听者。故曰:独行之道。夫几者不晚,成而不拘,久而化成。

注释

摩,顺,合也;意为以事情去顺合于说服之君王。

说者,说之也;说之者,资之也。饰言者,***之也;***之者,益损也。应对者,利辞也;利辞者,轻论也。成义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验也。(言或反覆,欲相却也。)难言者,却论也;却论者,钓几也。

佞言者,谄而干忠;谀言者,博而干智;平言者,决而干勇;戚言者,权而干信;静言者,反而干胜。先意承欲者,谄也;繁称文辞者,博也;纵舍不疑者,决也;策选进谋者,权也;他分不足以窒非者,反也。

故口者,机关也;所以关闭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窥间见奸邪。故曰:参调而应,利道而动。故繁言而不乱,翱翔而不迷,变易而不危者,(者见)要得理。故无目者不可示以五色,无耳者不可告也五音。故不可以往者,无所开之也。不可以来者,无所受之也。物有不通者,圣人故不事也。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者,有讳忌也。众口铄金,言有曲故也。

人之情,出言则欲听,举事则欲成。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长;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故不困也。言其有利者,从其所长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故介虫之捍也,必以坚厚;螫虫之动也,必以毒螫。故禽兽知用其长,而谈者亦知其用而用也。故曰:辞言有五:曰病、曰恐、曰忧、曰怒、曰喜。病者,感衰气而不神也。恐者,肠绝而无主也。忧者,闭塞而不泄也。怒者,妄动而不治也。喜者,宣散而无要也。此五者精则用之,利则行之。

故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辨;与辨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此其术也,而人常反之。是故与智者言,将以此明之;与不智者言,将以此教之;而甚难为也。故言多类,事多变。故终日言不失其类,而事不乱;终日不变,而不失其主。故智贵不忘。听贵聪,辞贵奇。

注释

权:权衡。

干:同于或为。

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审得其情,乃立三仪。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参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壅;始于古之所从。

故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

故同情而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也;同恶而相疏者,偏害者也。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其数行也;此所以察异同之分也。故墙坏于其隙,木毁于其节,斯盖其分也。

故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仪,仪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数也。

夫仁人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不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是因事而裁之。

故为强者,积于弱也;为直者,积于曲也;有余者,积于不足也;此其道术也。

故外亲而内疏者,说内;内亲而外疏者,说外;故因其疑以变之,因其见以然之,因其说以要之,因其势以成之,因其恶以权之,因其患以斥之;摩而恐之,高而动之,微而证之,符而应之,拥而塞之,乱而惑之,是谓计谋。

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结;结比而无隙者也。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故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其身内,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身者,危。无以人之所不欲而强之于人,无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人之有好也,学而顺之;人之有恶也,避而讳之;故***而阳取之。故去之者,从之;从之者,乘之。貌者不美又不恶,故至情托焉。

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谋者所不用也。故曰:是贵制人,而不贵制于人。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也。故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难。以此观之,亡不可以为存,而危不可以为安;然而无为而贵智矣。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既用,见可否,择事而为之,所以自为也。见不可,择事而为之,所以为人也。故先王之道阴。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在深;圣人之制道,在隐于匿。”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道理达于此之义,则可于语。由能得此,则可以杀远近之诱。

凡决物,必托于疑者。善其用福,恶其用患;善至于诱也,终无惑偏。有利焉,去其利,则不受也;奇之所托。若有利于善者,隐托于恶,则不受矣,致疏远。故其有使失利者,有使离害者,此事之失。

圣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有以阳德之者,有以阴贼之者,有以信诚之者,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之者。阳励于一言,阴励于二言,平素、枢机以用;四者微而施之。于事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

王公大人之事也,危而美名者,可则决之;不用费力而易成者,可则决之;用力犯勤苦,然不得已而为之者,可贵则决之;去患者,可贵则决之;从福者,可则决之。故夫决情定疑,万事之基,以正治乱,决成败,难为者。故先王乃用蓍龟者,以自决也。

安徐正静,其被节先肉。善与而不静,虚心平意以待倾损。

右主位。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思虑者,则无不知;辐辏并进,则明不可塞。

右主明。

德之术曰勿坚而拒之,许之则防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之可测,神明之德术正静,其莫之极。

右主德。

用赏贵信,用刑贵正。赏赐贵信,必验而目之所闻见,其所不闻见者,莫不谙化矣。诚畅于天下神明,而况奸者干君。

右主赏。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后,荧惑之处安在。

右主问。

心为九穷之治,君为五官之长。为善者,君与之赏;为非者,君与之罚。君因其所以求,因与之,则不劳。圣人用之,故能赏之。因之循理,故能长久。

右主因。

人主不可不周;人主不周,则群臣生乱,家于其无常也,内外不通,安知所闻,开闭不善,不见原也。

右主周。

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明。明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是谓洞天下奸,莫不谙变更。

右主恭。

循名而为贵,安而完,名实相生,反相为情,故曰名当则生于实,实生于理,理生于名实之德,德生于和,和生于当。

右主名。

注释

右:有。

〔原文现已失传〕

〔原文现已失传〕编辑本段|回到顶部纵横家理论 主要为纵横,或合众弱以攻一强,此为纵;或事一强以攻诸弱,此为横。前者主要以连为主,故可知如何能用外交手段联合团结,是为阳谋多阴谋少;后者主要以破为主,故可知如何利用矛盾和利益制造裂痕,是为阴谋多而阳谋少。此为战略思想,是行辩术成大事的基础。若此不查则必游说而不成。对纵横谋士的要求:知大局,善揣摩,通辩辞,会机变,全智勇,长谋略,能决断。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具体思想 首先要对现实有最明确的认识,确定连横的对象,然后知其诸侯为人而定说辞,及游说之法,或抑或扬,或抑扬相合,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诸法只要对症必事事有其妙。其次在游说过程中,当先观其反应,见机行事,察其对己之关系,是同是非,若同则继续,若非则当补遗误,而后以飞箝之术或以利诱,或以害说,探其实情,此为游说最主要方法之一,而后再以揣摩之术深察其内心,看其同异,而后快速正确以权谋之术决断。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纵横家思想在世界上的影响 一战后,德国著名学者斯格宾格勒在《思想的没落》一书中高度赞扬中国的纵横家,认为具有实际的借鉴作用。七十年代,美国著名外交家就深受《思想的没落》一书的影响。甚至有人称基辛格是现代的苏秦、张仪。当今世界形势颇似春秋战国,虽不能出现以纵横术主宰世界历史发展,但也可为辅,影响世界格局。用之无害,不用可惜。日本学者、企业家大桥武夫把《鬼谷子》用到经营活动中,写出了一部鬼谷子应用实例,取名《"兵法"与"鬼谷子"》,可见《鬼谷子》不仅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重视而且已从单纯的外交领域走入更广泛的社会各领域。

《鬼谷子》的经典语录

文韬·大礼

 作者:姜子牙

 文王问太公曰:“君臣之礼如何?”

 太公曰:“为上惟临,为下惟沉,临而无远,沉而无陷。为上惟周,为下惟定。周则天也,定则地也。或天或地,大礼乃成。”

 文王曰:“主位如何?”

 太公曰:“安徐而静,柔节先定;善与而不争,虚心平志,待物以正。”

 文王曰:“主听如何?”

 太公曰:“勿妄而许,勿逆而拒;许之则失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之,不可极也;深渊度之,不可测也。神明之德,正静其极。”

 文王曰:“主明如何?”

 太公曰:“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辐凑并进,则明不蔽矣。”

译文

 文王问太公道:“君主与臣民之间的礼法应该是怎样的?”

 太公回答说:“身为君主最重要的是洞察下情,作臣民的最重要的是驯服恭敬。洞察下情在于不疏远臣民,驯服恭敬应该不隐瞒私情。做君主的要遍施恩惠,作臣民的应安守职分。遍施恩惠,要象天空那样覆盖万物;安守职分,要象大地那样稳重厚实。君主效法上天,臣民效法大地,这样君臣之间的礼法就圆满构成。”

 文王问道:“身居君主之位,应该怎样做?”

 太公答道:“应该安详稳重而沉着清静,柔和有节而胸有成竹,善于施惠而不同民众争利,虚心静气而公道无私,处理事务公平正直。”

 文王问:“君主应该如何倾听意见呢?”

 太公答道:“不要轻率地接受,也不要粗暴地拒绝。轻率接受就容易丧失主见,粗暴拒绝就会闭塞言路。君主要象高山那样,使人仰慕不已;要象深渊那样,使人莫测其深。神圣英明的君主之德,就是清静公正,达到极点。”

 文王问:“君主怎样才能做到洞察一切呢?”

 太公答道:“眼睛贵在明察事物,耳朵贵在敏听意见,头脑贵在思虑周详。依靠天下人的眼睛去观察事物,就能无所不见;利用天下人的耳朵去倾听意见,就能无所不闻;凭借天下人的头脑去思考,就能无所不知。四面八方的情况都汇集到君主那里,君主自然就能洞察一切而不受蒙蔽了。”

形容鬼谷子的四字成语

1、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内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

2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

3、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其伺言也,若声与之响;其见形也,若光之与影。

4、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进退左右,以是司之。

5、巇者,罅也。罅者,涧也,涧者,成大隙也。巇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巇之理也。

6、其不可善者:或先征之,而后重累;或先重以累,而后毁之;或以重累为毁,或以毁为重累。

7、立势而制事,必先察同异之党,别是非之语,见内外之辞,知有无之数,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然后乃权量之。

8、故计国事者,则当审量权;说人主,则当审揣情,避所短,从所长。

9、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言者有讳忌也。众口烁金,言有曲故也。

10、摩而恐之,高而动之,微而证之,符而应之,拥而塞之,乱而惑之,是谓计谋。

11、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

12、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

13、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

14、圣人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15、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

16、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

17、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其张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

18、虽非其事,见微知类。

19、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揵可开。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揵万物。

20、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

21、欲说者,务隐度;计事者,务循顺。

22、物有自然,事有合离。

23、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

24、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

25、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

26、用于人,则空往而实来,缀而不失,以究其辞。

27、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复相求,因事为。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国之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

28、审其意,知其所好恶,乃就说其所重,以飞钳之辞钩其所好,以钳求之。

29、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财思不达也。

30、为之枢机以迎之、随之,以钳和之,以意宜之;此飞钳之缀也。

31、引钩钳之辞,飞而钳之。钩钳之语,其说辞也,乍同乍异。

32、其用,或称财货、琦玮珠玉、璧白、***色以事之,或量能立势以钩之,或伺候见涧而钳之,其事用抵巇。

33、圣人常为无不为,所听无不听。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反于此,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其术也。

34、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天地而化转之,然后以之求合。

35、古之善摩者,如操钓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

36、故谋莫难于周密,说莫难于悉听,事莫难于必成。

37、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量权不审,不少强弱轻重之称;揣情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

38、常有事于人,人莫能先。先事而至,此最难为。

39、故物归类,抱薪趋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湿者先濡。

40、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

41、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是因事而裁之。

42、为强者,积于弱也;为直者,积于曲;有余者,积于不足也。

43、人之有好也,学而顺之;人之有恶也,避而讳之,故***而阳取之也。

44、故去之者从之,从之者乘之。

45、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与深;圣人之道,在隐与匿。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

46、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难。以此观之,亡不可以为存,而危不可以为安,然而无为而贵智矣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

47、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之可测。

48、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长;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巧,故不困也。

49、故言多类,事多变。故终日言,不失其类,故事不乱。终日变,而不失其主,故智贵不妄。

50、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有以阳德之者,有以阴贼之者,有以信诚之者,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之者。

《鬼谷子》:符篇-三个感悟

1. 形容“古今中外名人故事”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形容“古今中外名人故事”的四字成语有:舍生取义、悬梁刺股、三顾茅庐、围魏救赵、荆轲刺秦。

1、舍生取义[ shě shēng qǔ yì ]:舍:舍弃;生:生命;取:求取;义:正义。舍弃生命以取得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出 处:《晋书·梁王肜传》:“肜位为宰相……而临大节;无不可夺之志;当危事;不能舍生取义。”

典故:春秋末期,大夫赵襄子杀了大夫智伯。智伯的心腹豫让发誓舍身取义要杀赵襄子,他潜入赵襄子的宅内行刺未遂。赵襄子佩服他的义气放了他。后来他把全身漆成癞子,吞下烧红的炭使声音变哑,再次去行刺未遂而***。

造句:君子最重名节,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在所不惜。

2、悬梁刺股[ xuán liáng cì gǔ ]:形容刻苦学习。

出 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造句:月考就要到了,我决心效法古人悬梁刺股的精神来准备。

典 故:

这个成语由两个故事组成,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悬梁刺股”一句成语,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悬梁”的故事见于《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 *** ,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刺股”的故事见于《战国策·卷三秦一》: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 *** 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3、三顾茅庐[ sān gù máo lú ]:顾:拜访;茅庐:草屋。 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出 处:元·马致远《荐福碑》:“我信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造句:为了表示诚意,我决定三顾茅庐,请王先生出马协助。

4、围魏救赵[ wéi wèi jiù zhào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出 处:《三国演义》三十回:“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即自出;寨必空虚;可纵兵先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

造句:只有善于运筹帷幄,才能决胜千里,以围魏救赵的计策打败敌人。

5、荆轲刺秦[ jīng kē cì qín ]:指的是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

典故:荆轲刺秦指的是公元前227年,荆轲受燕太子丹派遣,携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见,刺秦王不中,事败被杀。

造句:赵氏孤儿,七百壮士,聂政刺侠累,荆轲刺秦王,一个个动人心魄的故事,演绎了那个时候男人们的壮烈与决绝,告诉后代什么叫轻生重义,生死相许。

2. 形容高山的四字词

高山景行

高山:比喻道德崇高;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指值得效法的崇高德行。

出处:《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高山峻岭

峻:山高而陡。又高又险的山岭。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十六回:“众人打一看时,四面尽是高山,左右是悬崖峭壁,只见高山峻岭,无路可登。”

高山流水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出处:《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高山仰之

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同“高山仰止”。

出处:《管子·九守》:“高山仰之,不可极也。”《鬼谷子·符言》:“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之可测,神明之德术正静,其莫之极。”

高山仰止

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出处:《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3. 形容从低往高看的四字词语

1、仰之弥高

yǎng zhī mí gāo

解释愈仰望愈觉得其崇高。表示极其敬仰之意。

出处《论语·子罕》:“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未由也已。’”

2、高山仰止

gāo shān yǎng zhǐ

解释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出处《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3、高山仰之

gāo shān yǎng zhī

解释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同“高山仰止”。

出处《管子·九守》:“高山仰之,不可极也。”《鬼谷子·符言》:“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之可测,神明之德术正静,其莫之极。”

4、仰屋兴嗟

yǎng wū xīng jiē

解释仰望屋顶长叹。指毫无办法,一筹莫展

出处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一面就近再等下一科的会试,免了一番长途跋涉,不必再为筹措旅费,仰屋兴嗟。”

5、仰屋窃叹

yǎng wū qiè tàn

解释窃:私自。仰望屋顶,私自叹息。形容处于困境,无可奈何。

出处《资治通鉴·汉纪明帝永平十四年》:“及其归舍,口虽不言而仰屋窃叹,莫不知其多冤,无敢牾陛下言者。”

6、仰面朝天

yǎng miàn cháo tiān

解释脸朝上平卧或身向后摔倒的样子。

出处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四十九回:“江樊往后退了几步,身不由己的也就仰面朝天的躺下了。”

7、仰首伸眉

yǎng shǒu shēn méi

解释仰首:仰起头来;伸眉:舒展眉头。形容意气昂扬的样子。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乃欲仰首伸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耶?”

8、仰屋兴叹

yǎng wū xīng tàn

解释仰望屋顶长叹。指毫无办法,一筹莫展。

1.以宽容之心待人,要有气量

原文:

安徐正静,其被节无不肉,善与而不静;虚心平意,以待倾损。

右主位。

安定从容,正色详静,度量宽容,能够给予而不争夺利益;心意虚静平和地处理天下的事变。

以上讲的是如何保持君位。

思考:

这里说的是作为一名君主需要有容人之心,有气度,包容大臣的一些缺点;

而对于我们这种老百姓而言,也有可以借鉴的地方,比如适当的宽容和不计较;

有些人爱钻牛角尖,计较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别人欠了他十块钱他会一直惦记着,十年后依然念念不忘;

这样的人是不是很可怕,可以说十分记仇,不能吃一点亏,作为他的朋友必须与他的利益分的清晰明了,千万不能欠他的东西。

2.明察秋毫

原文: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

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虑者,则无不知。

辐辏并进,则明不可塞。

右主明。

译文:

眼睛贵在明亮,耳朵贵在灵敏,心灵贵在有智慧。

君主若能利用全天下人的眼睛去观察,就没有看不到的事物;

若能利用全天下人的耳朵去探听,就没有听不到的事情;

若能利用全天下人的心智去思考,就没有想不通的事情。

若能像车辐集中于车轴那样归集起全天下人的聪明才智和力量,君主的圣明就没有什么能够遮蔽、堵塞的了。

以上说的是如何保持明察。

思考:

群体的力量比个人的力量大的多,所以君主需要民心所向;

对于我们自己而言可以如何借鉴呢?

比如多交朋友,认识的人多了就会消息越来越灵通,有可能很多朋友都不是同一行业的人士;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小圈子内的小道消息,比如我当时打算买一台新电脑时,同事告诉我他有亲戚在苏宁易购工作,可以用内部员工***帮忙找找有什么优惠;

也可以提前预支下一次的促销是在什么时候,方便以优惠价格买到想要的东西。

这就是以别人的力量方便自己。

3.发挥群体的作用各抒己见

原文:

听之术曰:勿坚而拒之。

许之则防守,拒之则闭塞。

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之可测。

神明之听术正静,其莫之极。

右主听。

译文:

听取***纳意见的关键是广***众论,不要固执己见而胡乱拒绝别人。

允许别人提意见,就会增强对方的参与意识,众志成城,增强我方力量;反之,拒绝别人提意见,就闭塞了自己的视听。

山再高,也是可以望见顶的;渊再深,也是可以测到底的。

神明般的主听之术,在于以严正详静的容色对待众人进谏。这样,就没有谁可以探测出其高深。 以上说的是如何听取意见。

例子:

比如说,有一群人打算暑******去旅游,这个时候需要听听大家想去哪里玩,都知道众口难调的道理,所以要先收集想法再来综合一下,尽量安排的大家较为满意;

不能说只顾着自己想去的地方,没有顾及别人的感受,别人会很不满意,觉得不公平,可能就没有下一次的组织了。

思考:

在做决策时,听听大家的意见,当拥有封闭式的思维时,就听不进别人的好建议,是一个掩耳盗铃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