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兵必胜的典故-哀兵必胜的典故出自哪里
1.哀兵必败的典故
2.骄兵必败哀兵必胜出自哪里
3.在长平之战当中已经伤筋动骨的赵国,是凭借什么打败燕国的?
4.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
5.长平之战前各国的实力对比。
哀兵必败的典故
成语与俗语是道理与通,而义不相顾也。"哀兵必胜"是成语。哀兵:指由于受压迫而悲愤地奋起反抗的军队。由于被压迫、受欺侮而悲愤地奋起反抗的军队一定能打胜仗。语本《老子》六十九章"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这里,宝指身体。)这是成语典处。而哀兵必败,本人不知何典故;单从字义来看非常明了:那就是受极度伤害的悲痛,而无力击退勇敢取胜之强;过度的哀伤之兵,不败才怪呢。这与哀兵必胜是截然不同的结果。同为一个哀兵,一个是哀兵必胜,取决一个"胜"字;一个是哀兵必败取决一个必"败"的败字。当然是"哀兵必胜"更有依据和理由;而"哀兵必败"是自伤不战而败。故,"哀兵必胜"更有说服道理。而"哀兵必败”不可取也。
骄兵必败哀兵必胜出自哪里
1、骄兵必败
出 处:东汉·班固《汉书·魏相传》:“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
译文:靠着自己的国家国土面积大,国民数量多,就想在敌人面前显现威风的,恃强轻敌的军队必定打败仗。
把自己放在弱者的地位,努力拼搏,是获胜的捷径,胜在对对手的重视,是所谓哀兵.骄兵必败,不把对手放在眼里,一味相信自己的实力,是失败的前奏。
2、哀兵必胜
出 处:《老子》第六十九章:“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注:“抗,举也;加,当也。哀者必 相惜而不趣利避害,故必胜。”
译文:原意为两军实力相当时,悲愤而激昂的一方,用于战斗,必然胜利。后指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
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后指因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常用以鼓励处于劣势的一方坚定必胜的信心。
扩展资料:
典故:
骄兵必败:楚霸王相项羽以为贵族出身,英雄盖世,力拔山河,拥有雄兵百万,不把亭长出身的刘邦放在眼内。但刘邦善用张良、韩信、萧何等人,由弱转强。刘、项相争,结果是项羽惨败,自刎乌江。
哀兵必胜:项羽和刘邦,在刘邦的大军围项羽的少数的部队的一个夜里,刘邦的谋臣张良命部队在楚军的四面八方唱楚歌(四面楚歌),楚军的士兵听后思乡心切,士气低落。在第2天的对战中项羽大败而逃。
百度百科——骄兵必败
百度百科——哀兵必胜
在长平之战当中已经伤筋动骨的赵国,是凭借什么打败燕国的?
在长平之战当中已经伤筋动骨的赵国,是凭借什么打败燕国的?
燕国妄图借着赵国军事实力踏入低谷的时期攻打赵国,一来是要洗刷之前被赵国欺负的仇恨,二来就是为了侵占赵国一部分土地,让燕国国内的衰弱状况得到缓解。
那时候赵国的国力已经比较衰弱了,燕国的侵略对赵国来说相当于是火上浇油,可是战争最终的结局却让人大跌眼镜,在那场战争中,廉颇率领赵国军队大败燕军,同时迫使燕国割地五座封地作为罢兵的条件,这样燕国本来就贫弱的国力变得更加的衰弱。那么,在长平之战当中已经伤筋动骨的赵国,是凭借什么打败燕国的呢?
01长平之战并未真正动摇赵国强大的军事根基首先赵国就是一个军事强国,这一点大家在上面早已是多少提到过一点了。胡服骑射变法维新以后的赵国作战设计风格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吸取北方地区匈奴人人战斗优势,同时也融合了中原地域弓骑的优势,让整个军队单独战士的作战能力迅速提升。因而,当年的赵国国内的军队构成基本上真的是各个是骨干力量。
这样的一个国家,那样顶端的军事实力一般不会在一场战争之中就完全分裂的,大家可以这么说长平之战拿了赵国在很大程度上的冲击,可以这么说长平之战对赵国影响的非常的严重,大家甚至可以说长平之战以后赵国基本上失去绝大部分的军事实力,可是根本无法忽略的是,赵国并没有在那场战争之中亡国,这个国家依旧存在,这个国家的军队也同样存在。
此外,赵括由于长平之战身首异处,但是被换下去的廉颇却依旧身处赵国,因而,赵国其是并不是一个失去所有防御力能量的国家,它依然可以安排起强悍的军队。
02燕国一直实行王道,军事实力过于贫弱可是,与其相对应的是,燕国的军队真的是太过于贫弱,从一开始,燕国坚持不懈王道的高速发展现行政策一直到最终的亡国,他在军事方面一直没有哪些成就的作为,燕国实际上把它绝大部分的国家精力都放在了行政部门层面。
换句话说,便是燕国一直都在探索怎样在王道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但在王道的政策危害下,燕国本身就是一个抵制根据战事来进行统一的国家,因而,它对于军队的注重远远没有其它国家来的英文关键,战事针对燕国而言只是一个协助当政的手段罢了,它更希望各国可以各自安好和睦相处。
因而,燕国才会在整个春秋战国时代那么多年的发展趋势之中,并没有占领任何一个诸侯王,它一直都在独立发展趋势,从来都没有紧跟历史演变的潮流。因而,针对燕国这个国家而言,所谓军队只是一个协助于王道的手段,他们所觉得它们在战国时期的最大把手是他们手里的王道,其实就是有一些人认为的三千大道,因此在燕王喜当面对秦国的虎狼之师的时候才会喊出来所谓天不息燕的口号。
03瘦的骆驼比马大,战败的赵国军事实力依然强于燕国我们可以试想一下,这样一个不将军队放到国家经济发展重点关注对象上边的国家,又如何与赵国那般进行过单纯的国防变法维新的国家的军队一概而论呢?很多人都知道一句俗语称为瘦的骆驼比马大,但在燕国和赵国中间的较量上边,赵国就对比那头瘦的骆驼,而燕国就相当于后边的马。
燕国尽管没有经历过起起落落,尽管在那个历史时间时间范围并没有遭受过重挫,可是它本身的高速发展就有着非常大的缺点,所以这个国家就算不会受到外伤,有无法与所谓受到损伤的赵国相提并论。因而,在单纯的军事实力的撞击之中,燕国变成了最终负伤的那一个。
04燕国集结军队偶然遇到了廉颇主力部队那时候赵国在国外凑合集结齐了20万军队,由廉颇领着南进修建工事,自身这支军队的目标仅仅修建防御力堡垒,避免秦国又一次的进攻。但是就在这个历史时间挡口,燕国忽然集结军队向赵国开战,而且还是已经军队的廉颇部队获知这番话,便马上一声令下挥师北上对决燕国军队,因而,这场战争的产生并没燕国想象的那么出乎意料,往往是对上了由廉颇带领的赵国正规军队。
如此一来,燕国的这种做法相当于是以卵击石,最终的失败可能就可想而知了。事实上,在这场战争之中,燕国是最大的那个受害者,不仅失去很大一部分的军队,同时,为了能让赵国停止对燕国的战争,还割地了五座封地给赵国,让这个国家本身就不强悍的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变得更加衰败。以上就是全部内容了,感谢大家的阅读,如果大家还有什么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
1、三令五申
春秋时候,著名军事学家孙武,携带自己写的《孙子兵法》去见吴王阖闾。吴王看过之后说:“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过了,能否拿我的军队试试?”孙武说可以。吴王再问:“用妇女来试验可以吗?”孙武也说可以。于是吴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宫中美女,请孙武训练。
孙武将她们分为两队,用吴王宠爱的两个宫姬为队长,并叫她们每个人都拿着长戟。队伍站好后,孙武便发问:“你们知道怎样向前向后和向左向右转吗?”
众女兵说:“知道。”孙武再说:“向前就看我心胸;向左就看我左手;向右就看我右手;向后就看我背后。”众女兵说:“明白了。”于是孙武使命搬出铁钺(古时用的刑具),三番五次向她们申戒。
说完便击鼓发出向右转的号令。怎知众女兵不但没有依令行动,反而哈哈大笑。孙武见状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应该是将官们的过错。”于是又将刚才一番话详尽地再向她们解释一次。再而击鼓发出向左转的号令。众女兵仍然只是大笑。
孙武便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是将官的过错。既然交代清楚而不听令,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说完命左右随从把两个队长推出斩首。吴王见孙武要斩他的爱姬,急忙派人向孙武讲情,可是孙武说:“我既受命为将军,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
遂命左右将两女队长斩了,再命两位排头的为队长。自此以后,众女兵无论是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甚至跪下起立等复杂的动作都认真操练,再不敢儿戏了。
2、烽火戏诸侯
昏庸的周幽王采纳了虢石父的建议,马上带着褒姒,由虢石父陪同登上了骊山烽火台,命令守兵点燃烽火。一时间,狼烟四起,烽火冲天,各地诸侯一见警报,以为犬戎打过来了,果然带领本部兵马急速赶来救驾。
到了骊山脚下,连一个犬戎兵的影儿也没有,只听到山上一阵阵奏乐和唱歌的声音,一看是周幽王和褒姒高坐台上饮酒作乐。
周幽王派人告诉他们说,辛苦了大家,这儿没什么事,不过是大王和王妃放烟火取乐,诸侯们始知被戏弄,怀怨而回。褒姒见千军万马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如同儿戏一般,觉得十分好玩,禁不住嫣然一笑。周幽王大喜,立刻赏虢石父千金。周幽王为此数次戏弄诸侯们,诸侯们渐渐地再也不来了。
3、问鼎中原
春秋时楚庄王北伐,并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的重量,大有夺取周朝天下之势。公元前607年,楚庄王熊侣借伐陆浑之戎之机,把楚国大军开至东周首都洛阳南郊,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于应对的王孙满去慰劳。
庄王见了王孙满,劈头就问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要与周天子比权量力。王孙满委婉地说:一个国家的兴亡在德义的有无,不在乎鼎的大小轻重。庄王见王孙满拿话挡他,就直接说道:你不要自持有九鼎,楚国折下戟钩的锋刃,足以铸成九鼎。
面对雄视北方的庄王,善辩的王孙满先绕开庄王的话锋,大谈九鼎制作的年代和传承的经过,最后才说:周室虽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宝鼎的轻重,还不能过问啊。庄王不再强求,挥师伐郑,以问郑背叛楚国投靠晋国之罪。
4、一鸣惊人
“淳于髡这个人,是齐人的赘婿。身高不足七尺,聪明机智擅长辩论,多次出使诸侯国,从未受过屈辱。齐威王统治时,喜欢话里有话,爱好过度享乐彻夜饮酒,沉沦不改,把政务委托给卿大夫。
文武百官荒废乱政,各诸侯国同时侵犯,国家存亡危在旦夕,齐王左右的人都不敢进谏。淳于髡用隐语对齐威王说:“国家里有只大鸟,停驻在大王的庭院里,三年不飞又不鸣,大王知道这鸟是为什么吗?”齐威王说:“这只鸟不飞就罢了,一飞直冲云霄;不鸣就罢了,一鸣震惊国人。”
于是就诏见各县令七十二人,奖赏一人,诛杀一人,发兵出城,各国诸侯感到惊恐,都归还齐国被侵占的土地。齐王的声威持续了三十六年。”
5、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
他向田忌建议说:“此时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邯郸,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都城大梁猛攻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邯郸之围遂解。
长平之战前各国的实力对比。
长平之战前,齐、楚、韩、魏、赵、燕六国相继走向衰弱,强大的秦国,雄心勃勃,开始实施统一六国的计划。六国之中,赵国的实力较强。
公元前260年,一场影响了战国历史的大战役秦赵长平之战爆发,参战双方共动员了上百万的兵力参战,几乎出尽两国国中精锐。
这次战役最终以秦国坑杀赵国降卒40万而结束,一直被称为军事强国的赵国从此元气大伤,民心沮丧,无力再阻秦兵西来,而秦国也加快了统一天下的步伐,不到40年,六国全被平定。
其中比较典型的秦国和赵国经济实力对比:
秦国:土地肥沃,奖励耕战,拥有巴蜀之饶,国富兵强。秦地处《禹贡》之雍州,土地属上上等。秦孝公继位后,任用商鞅主持变法,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改革,秦国迅速富强起来。之后几世经营,兵强国富。
长平之战将发生时,秦北有胡宛之利,南有巴蜀之饶,东控潼关之险,故战争经济十分雄厚,各种战略物资的储备非常充足。
赵国:地薄人众,战备不足。赵国地处《禹贡》之冀州,农业资源不如秦、齐、魏等国。赵“地薄人众” ,地处北方,虽疆域广阔而耕地有限,历来又农商并重,且其“民俗懁急,仰利机而食”、“好气,任侠为奸,不事农桑”,因此农业经济在六国中较为落后,战争储备并不充足,无力支持大规模的长期战争。
扩展资料:
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五年4月至周赧王五十五年9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
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
此战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秦国由于连年战争,国内粮草消耗严重,战场上的相持对峙局面对其不利,再加上廉颇用兵老道无懈可击,遂用反间计。
赵王由于初战失利,见无利可图,遂求和秦国,不成被戏耍,年轻气盛的赵王遂要出击,但廉颇坚守不出不听赵王令,再加上秦国反间计,遂弃用名将廉颇,而起用赵括代替廉颇;赵括遵照赵王意图,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
秦国见有机可乘,暗中换帅名将白起,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
百度百科-长平之战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